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乡村

农历新年将至,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家乡那热闹的大扫除场景。 在我的乡下,大扫除是重要的传统,有着除旧迎新、迎喜接福的美好寓意。从农历新年前一个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走在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有人提着水桶,有人挥舞扫帚,还有人爬上梯子擦拭木板墙,整个村子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隔壁家都开始大扫除了,我们家就定在这个周末,大家记得都得在家啊!”妈妈迫不及待的向我们四姐妹宣布。 我们家的大扫除其实并不复杂,仅需两天时间,就能把家里里里外外彻底清理干净。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但确实如此。 “周六先打扫各自的房间,小妹负责祖父母的卧室。周日大家一起清理客厅和厨房!”妈妈井然有序地分配任务。祖父母年纪大了,妈妈不让他们动手,担心他们劳累受伤。祖父母的生活极为简朴,房间里的物品不多,打扫起来轻松些,于是这个任务交给了最小的我。 我们的老家是一栋半砖半木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客厅、厨房和祖父母的睡房。家里只有一间浴室和一间厕所,但一家十口共用却从未觉得不便。相比之下,如今的家虽然有两间浴室,三个孩子总是争着抢着,常常闹得不可开交。 大扫除那两天,妈妈没空准备复杂的饭菜,早餐是简单的经济炒米粉,午餐和晚餐则是一大锅白粥,配上罐头菜心和炒蛋。虽然食材简单,但在大家挥汗如雨的劳动后,这清淡的粥香格外温暖,吃得心满意足。 大扫除的第一天终于到来,我们各自整理自己的房间。衣柜里那些不穿的旧衣服会被集中装进大纸箱,搬到储藏室。过完年,手巧的祖母把这些旧衣物缝制成百家被、抹脚布和枕套。而衣柜腾出的空间,正好留给我们新添置的衣服。 大姐负责清理天花板的蜘蛛网。她手握梯子,缓缓爬到顶端,然后喊道:“把‘丽丽扫’拿来!” 二姐放下手里的活儿,立刻跑过去递给她。这“丽丽扫”是我们用方言取的名字,其实是妈妈特制的扫把。她用小刀片刮去椰叶,只留下椰柄,再将几十根椰柄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扫把经济实惠,不仅清理蜘蛛网效果极佳,用来扫庭院的落叶也非常方便。后来我上小学时才知道,它的中文名叫椰骨扫,马来语是penyapu lidi,我们的“丽丽扫”原来是来自马来语翻译。 一家人分工合作,忙得热火朝天。扫把不够用时,大家传来传去,肮脏的抹布从梯子上丢下,清洗和扭干的抹布再抛上,边忙碌边笑闹,有人负责低处,有人负责高处,配合得天衣无缝。整个楼上热闹无比。床单、被单、枕头套等需要清洗的物品被一一拿到楼下浴室外的水桶里。撒上一把洗衣粉,加满水,看着洗衣粉在水中化成泡沫,再把布料按压进去泡着,工作与玩耍结合,其乐无穷。 相比之下,提水上楼才最累人。每桶用脏的水都得拎到楼下倒掉,再换干净的水提上来。姐姐们常说:“我们结实的手臂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上山打老虎都没问题!”而我年纪最小,提一桶水已是极限,摇摇晃晃地走到楼上时,桶里的水早已洒了一大半。 “小妹,别提水了!你就负责擦墙上的灰尘吧!”二姐忍不住说,她还得帮我善后,抹干地上的水迹呢! 难怪妈妈要让最小的我负责楼下祖父母的房间,果然是最明智的安排。虽此,我总爱往楼上跑,凑热闹。 我们家的卧室墙面是漆过的木板,经过湿布擦、清水布擦、干布抹三遍,墙面显得干净光亮。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照在焕然一新的墙面上,看了倍感满足,满心欢喜。 为妈妈的孤单感到心酸 午后,房间大致清理完毕,剩下的只是将物品归位。三姐的房间总是最忙,因为她爱看书,书桌上堆满了小说、课外读物,还有朋友送的纪念品,所以物品特别多。而床罩清洗干净后,就晾在后院的太阳下,不到两小时就晒干了。傍晚又能重新铺回床上。 第二天,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清理客厅和厨房,但不再需要上下楼提水,轻松了许多。 多年后,我们四姐妹各自成家,回家团聚的机会少了。每到新年将至,问起大扫除的时间,妈妈总是淡淡地说:“不必要了,我平时隔三差五就把家里收拾干净了。除了你们偶尔回来过夜,房间平时也是空着的。”听着她这么说,我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感动于她的体贴,又不免为她的孤单而感到心酸。 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家乡已发展为住宅区,不再是熟悉的乡村。如今我站在了她曾经的位置。孩子们渐渐长大,各自忙碌,连一起吃饭的机会都少,更别提一起大扫除。 “记得有空打扫自己的房间,不然蟑螂来了别怪我没提醒!”我对女儿说。她虽连蛇都不怕,却对蟑螂避之不及。 “假期时洗洗你们的床单吧,那股男人味可不是谁都能忍受的!”我没好气的对两个儿子说。即使他们答应了,也清理了房间,我还是会忍不住偷偷进去再抹多一遍。“怪不得那么干净啊!”女儿发现后,总打趣我是个强迫症者。 今年的大扫除,我趁家人不在时,把客厅物品搬空清理,拍下照片发到群里,写道:“一个老女人的大扫除”。其实不算什么大工程,但总想借机刷刷存在感。 “加油哦,妈妈!”女儿回复,还附上了一个举手臂的贴纸。 “妈妈先扫,我改天帮你。”小儿子说。但想也知道,这只是敷衍之词。大儿子和丈夫干脆没回应,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我早已清楚他们习性,无他的,就只是想调侃他们一下。 每一次的打扫,仿佛是与过去的一次深情对话。我总能清晰地看见妈妈忙碌的身影,听见她分配任务的声音,那份温暖与坚定似乎从未远离。虽然我自知自己无法像妈妈那样伟大和勤劳,但她对整洁的热爱与坚持,早已深深影响了我。或许,这正是我与她最为相似的地方,也是我对她最深切的怀念之一。每每想起这一切,心中总会涌上一股温暖,感受到无比的温馨,足也。
3星期前
文冬的老戏院曾是这座小镇最璀璨的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这里曾拥有多达6间戏院,每一间戏院都见证了文冬人生活的变迁。最早的两间电影院,中山戏院和东青戏院是那个年代重要的聚会场所。中山戏院设在文冬华人大会堂内,旁边的那条小巷,依旧保留着古老的街道名牌——Wayang Street,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东青戏院位于市区,前面是友联巴士车站,旁边有保记茶室和中央巴士车站,方便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那时,街道挤满了摊贩,热气腾腾的粉档、粥档,还有浓香四溢的红豆水档,只需两三角钱,便能享用一碗红豆水配上酥脆的油炸鬼,这样的简单滋味曾是无数观影人的幸福伴侣。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手捧小食,兴奋地排队等着买票,期待走进那银幕的世界。 作为文冬人,电影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消遣。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去看电影,姐姐偏爱东青戏院的爱情片,由谢贤、嘉玲主演的文艺片深受她的喜爱。然而年幼的我对爱情无感,便选择到中山戏院看两部合拍的电影,一张票能看两部片,内容或许不甚理解,但看电影的热闹气氛总让我感到满足。 那时的戏院不仅是观看电影的场所,更是文冬人社交生活的中心。对于小镇上的年轻人来说,戏院是约会的好去处,灯光昏黄的影院成了无数恋情的见证者。男孩手中拿着从摊贩那里买来的零食,带着心仪的女孩走进影院,看着银幕上谢贤与嘉玲的浪漫爱情,台下的他们也暗自心动。而对于乡下人来说,走进戏院,走进电影的世界,不仅是一次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文冬的戏院仿佛是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人们通过银幕,窥见了远方繁华的城市、异国的风情,甚至是从未见过的雪山与草原。电影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忘却了劳作的疲惫,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银幕上的一部分。无论是《苦儿流浪记》里的艰辛旅程,还是《三笑姻缘》中的喜怒哀乐,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弦。 那时的票价虽然不高,但对于乡下人来说,看电影依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票价从3号位4角钱到1号位1元不等,但人们愿意为了这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支付这笔“奢侈”的费用。每逢周末,戏院门口总是排满了长龙,观众急切地期待着进入那个梦幻般的世界。当卖座大片上映,戏院更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热闹的气氛蔓延到街头巷尾。 后来新建了4间戏院 文冬后来新建了4间戏院,丽宫戏院、丽都戏院、国泰戏院和丽士戏院。丽宫戏院位于友联世界旅店旁,取代了旧时的东青戏院;丽都戏院则位于市中心,与丽宫相邻。国泰戏院位于公园对面,而丽士戏院(银星)则在公教中学旁。这些戏院延续了文冬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国泰戏院放映的《负心的人》、《三笑姻缘》等影片,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机的普及、录像带的兴起逐渐削弱了戏院的地位。曾经熙熙攘攘的文冬电影院,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丽宫戏院后来被改造成同发超市的货仓,丽都戏院则成为了同发超级市场的所在地。国泰戏院被拆除后,金星广场在其原址上拔地而起,环球超市曾在广场内一度繁荣,但最终也难逃关闭的命运。丽士戏院早已停业,戏院旁的街道也不再如往昔般热闹。 文冬的电影院曾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地方,更是乡下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托。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录像带再后来的网络的盛行,昔日辉煌的戏院逐渐变得冷清。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冬电影院,终究无法抵挡潮流的冲击,一个个关闭,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那些关于电影的欢笑与泪水,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成为小镇的传奇。然而戏院却让小镇的居民们在电影的光影中暂时逃离现实,拥抱梦境。 它们曾带给文冬人的欢笑与泪水,仍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熠熠生辉。那些光影流转的岁月,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文冬人的心中,成为了无声的怀念与追忆。
2月前
4月前
5月前
与同事吃饭,聊到来自哪个地区,我们便绕着圆桌一一分享。我说我来自沙登,就被标签为kampung(乡村)人。虽然骨子里感到别扭,但无可否认,我家曾经饲养家禽,也有种棵果树,过着接地气的简朴生活。 小时候居住的房子属于新村第四代瓦片屋顶的全砖屋。虽然是单层的祖屋,但空间宽敞,可绕屋行走一圈,像独立式房子。里头有5房2浴室,客厅也有3间房的阔度,住着爷爷婆婆、叔叔婶婶和我们一家。当叔叔婶婶搬离后,我和姐姐便共用一房。我们的闺房设有全家唯一一架空调,是大人给予我们的恩宠。只是当叔叔婶婶回来小住,我们得暂时让出闺房,和爸爸妈妈挤在一块。 在庭院的欢乐时光 家门前有个庭院,庭院有个秋千,秋千下放着几块脚底按摩石垫。那里的墙上还砌着爷爷的名字——“杨邦擎寓”,象征着爷爷攒够钱买地建房的荣耀。庭院前的空地惠及子孙,让我们几个学会了骑脚踏车。庭院也曾是我们每年中秋夜一家人团聚赏月的集中地,又或是每逢华人节日,婆婆必定在这儿“开台”拜神,即摆放一桌供品,还有红烛、火柴、香炉和香等神料。家里的中心则摆放了神台,上下各有以墨汁书写的神主牌,上为祖先,下为土地神。祭祖在我家似乎是妇女活,印象中只有婆婆最清楚何时拜、如何拜、拜什么等。婆婆不在以后,再也没有人传承祭祖文化,而我有限的记忆也仅存于此。 我家其实另藏有不一样的风景。屋旁多建了一道阶梯,可通往楼上的全木阁楼。里头设有3房1浴室,出租给外人,收取租金帮补家用。当我还是个活泼乱跳的女孩儿,经常趁租客外出工作时,跑上阁楼眺望。蓝天白云的远方,有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我认得其中一栋就是吉隆坡塔。适逢节庆,我也会跑上阁楼,观赏璀璨的烟花秀。伸出手一探,似乎就能接住那些烟花坠落下来的繁星点点。 偶尔,爷爷会上阁楼打扫。一次,他掀开楼阁天花板上的罩子,里头竟住着鸽子一家大小。记得爷爷身手敏捷,捉拿了两只鸽子交给婆婆。之后,我们家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盘无头的炸鸽子肉!我没有办法想像大人把鸽子肉往嘴里送的感觉。自此,我再也没有碰过那个盘子。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全木阁楼没有经过申请批准,是非法建造的。也许是祖先和土地神庇佑,庆幸这几十年来,我家不曾发生任何事故。否则若引发火患,阁楼极可能几近烧毁或造成人命伤亡。 若你问我还介意自己来自乡村吗?如果不曾在新村长大,我的童年又如何改写?那些回不去的人事物都是我珍贵的回忆,是我怀念的过去,而我确确实实是个在新村长大的孩子。   相关文章: 【六日情/沙登的孩子 02】出入平安/杨慧子(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沙登的孩子 03】道地古早味/杨慧子(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沙登的孩子 04】我们的艺术文化/杨慧子(史里肯邦安)
5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1年前
念小学一年级的1960年代,我身子矮小骑不上爸妈的笨重老脚车,每天清晨都得徒步提着那外婆以细铁线加固底部的藤篮书包上学。近两英里的路程,沿着乡村的黄泥路,听见在后方的班上同学喊着“快快跳上阿叔公牛车”,便以习惯了前三后一的马步,一蹴上了牛车后木斗,阿叔公也很乐意地把我们顺路送到校园门口。 靠着机灵盘算的便利,我等总估计好阿叔公的牛车那天会经过这条村路,便等着那顺风牛斗车。站在车后斗,一路上是两边树梢婆娑,群飞的鸟儿啁啾,清风吹拂着脸庞。我们坐在倾斜的枕板木上,阿叔公则鞭策着慢条斯理的老牛,在摇幌车斗的尾端坐着,伸长脚便能接触黄泥地的校鞋搓磨踹着泥地耍乐,经过村里时那鸡飞狗逐的激景,更是让我们嘻嘻哈哈得不亦乐乎! 我以在班上拼得好成绩作为奖赏,央求了妈妈好些日子,小学三年级终得偿心愿,让妈妈带着我到脚车店。我识货地指定要英国进口的鲁冰逊牌子脚车,要价128 dollars——比起让人倾慕、排在第一位踩踏时能发出“嘀嘀塔塔”声响的昂贵英国名牌“礼里”牌脚车,它还算脚车界排行榜里的老二。妈妈把积蓄掏出说:“这脚车是一般人好几个月的工资呀。” 乡民的护身良伴 那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时代,一英亩的优渥农地市价约500 dollars。我踩踏着脚车上学,每天抹拭脚车,脚车电池附靠前轮转动发电,亮起前面的照明灯及后车架的闪烁灯泡。依着少年的活力与野劲,我在乡间园地与同伴一起踩踏着脚车,练就不捉手把的转弯工夫,及单脚踩踏凳的“特技”,也在夜间测试着奔驰的速度,与越快就越强的脚车灯光较劲。 校园里,除了分当两华小校长的夫妻拥有部英国迈纳(MINOR)黑色娇车,老师们都以脚车代步。务农为主的小乡民众则多以重型横杠骨架大脚车奔驰园地劳作,在清晨幕色黑暗下骑着脚车拼一日之计,汗流浃背。大家以脚车后座的大竹篮运载农作物批给收购商,不畏风雨地劳累,磨练出硬朗的体质。 脚车,阳光、风雨是乡民的护身良伴。小乡生活作息平淡,平日偶有从一镇往另一镇的巴士载客,或是英输罗里及军士卡车队经过。坚实的大脚车配搭的盖蓬三轮车,则成了小乡间载客的短程交通工具。当年漏夜待产妈妈,及迎回家园的小宝宝,都得助力于三轮车夫的熬夜待候。 时光荏苒,如今再也不见小学生徒步上学了,小镇的牛车及三轮车也成了历史。议员为争取乡民支持,让县政府耗资在园地间筑起坚实的道路,方便农民的皮卡车及甘榜内的民众安全川行。从事种植业的新一代更是为了方便,省时,省力,更让踩着脚车来回园地的一幕成了古早追忆的画面。 10年前,我在脚车行看见一部日本进口二手脚车,想再次体验久违的踩脚车乐。眼见脚车架钢质与脚车部件极有品味,老板说:“这是限量进口,150令吉一部”,我毫不犹豫地赶紧买下。它的加减速轻重设计,不锈钢铁身架,在小镇间随意川行经年,没有消耗汽油的负担,没有泊车位的烦恼,没有单程道的限制,更没有被交警开违规罚单的威胁,短程川行,方便无比。 近年奥林匹克脚车赛掀起热潮,逢周假的清晨时分,前后方追随着护驾车辆的脚车赛选手头戴安全帽,在乡间园丘路及甘榜锻炼体能与速度。我在甘榜巧遇小歇的男女脚车选手,手臂及脚肌坚实,个个虎背熊腰。据悉,一台工艺精良的极轻脚车要价近4万令吉。心里不禁盘算:“脚车近乎与汽车等价,而眼前的彼等却偏爱脚车。”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这是一个非常翠绿、恬静、安逸,且和谐的社区;邻里都非常友好、和蔼以及具包容心。 然而事无完美,焚烧垃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即是一项美中不足的地方。虽然并非太严重,却是长期的困扰。居民协会也就此事向市议会和环境部投诉,不过情况并没改善。 焚烧垃圾的行为通常发生在夜晚。漆黑的夜空,还能看见灰色的烟袅袅上升。废气在空中稀释后散开,发出微微的恶臭。这样的夜晚即使有星星在闪烁,偶尔有月亮的辉照,也浪漫不起来。 据说山坡的另一边有非常多的违建民房如雨后春笋。虽然社区发展初期已逼迁及清空,想不到短短几年竟死灰复燃。 那天我决定走入这个周边社区,认识及了解它,它居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艳。那里的房屋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每间都是独立式;马路虽不宽敞,却铺上柏油沥青,垃圾车进不去,却有特定的收集垃圾处;虽然没有地契和土地拥有权,却可以接通公共水电供应。 直入违建社区的二三百米处,分岔路口特别多,万一辨识不到方向或迷路,别慌,就认着那棵参天的木棉树。这里最接近我所居住的社区,来到树头往山坡下看,隔着一道篱笆就是社区内的拿督公厝和篮球场。 那里还住着养马人家 看过宫崎骏《龙猫》的人大概都会莫名地觉得这就是动画片中的橡树,是入夜时龙猫出现的地方。这是一方如此舒适,而且充满乡村气息的净土。社区内有人养鸡、养鹅、养鸭、养猫,也有人种花、种蔬菜、种水果以及椰子等。沿着小路来到西北角,车厂和小卖部一应俱全。中环高速大道由东南转西边,民居就在离路面海拔30英尺的地方,那里还住着养马人家呢! 原来这沿山而居的邻里焚烧的不全然是垃圾,相信大部分是干枯的树叶和枝干。那些未完全晒干的树叶和枝干燃烧时会产生大量含有碳氢化物(hydrocarbon)的浓烟。这些气体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撇开焚烧垃圾这一件事,这里维持着悠恬、平静的乡村生活。或者当政者也不忍心彻底扫除违章建筑,让许多人无家可归。加上基于民生福利及亲民政策,在这个违建区设立基本的公共和卫生设施,一时之间也无法分辨这是姑息养奸还是勤政爱民。 毋庸置疑,如果当初慎始,同时贯彻发展计划,便不会造成如今无从下手的窘境。所幸马来西亚没有严重的地震、火山爆发和台风等天灾,否则一旦发生,将因违建而带来更大的安全问题,那时再追究责任就更加复杂了。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1】午餐/吕振丰(吉隆坡)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2】寻龙记/吕振丰(吉隆坡)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3】新发现/吕振丰(吉隆坡)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4】蕉财进宝/吕振丰(吉隆坡)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5】守护/吕振丰(吉隆坡) 【六日情/我的社区我的家.06】不速之客/吕振丰(吉隆坡)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