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平衡

前几日,一则有关通勤的新闻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则新闻的标题写道:“长时间通勤伤身也伤心!每增20分钟,薪水体感少19%”。我内心的算盘啪嗒啪嗒作响,工作日通勤时间总共有两小时,换算为120分钟,那么我的薪水感岂不是成了负值? 这让我想起以往在一所私人企业上班时,一位佛心老板为了缩短通勤时间,增加工作效率,而在公司附近租了栋房子作为员工宿舍,让我们得以步行上班。那时,有位同事因为想与家人同住,宁可忍受塞车的折磨,每日通勤3小时左右,也不愿接受老板的安排。刚开始,同事都能准时打卡上班,但时间一久,不难发现她的面容逐渐憔悴,有时车子尚未泊好,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打卡处,只要那日不迟到,就会是个美好的开始。不然,桌上就会出现人事部发出的“情书”。 在路上奔波,难免会有意外发生,偶尔迟到也是可以理解的。某日,同事在上班的路上因为车祸而困在车龙里。刚巧,老板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得知同事将会迟到后,语重心长地说通勤时间与幸福指数成反比,他认为除非缩短通勤时间,不然同事很难在这个岗位长时间任职下去。数月后,老板一语成谶,同事果真递交了辞职信,原因种种,其中一个便是长时间通勤对心理已造成了负面影响。看见同事辞职后,神采飞扬,仿佛卸了重担般的模样,真心为她感到开心,不管怎样,她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家庭及工作间取得平衡点,但有时事与愿违,只要懂得如何止损、取舍就好。 我自认挺幸运的,告别了那家公司后,就搬到乡区的一所医院任职。由于地点的关系,租屋难度较大,所以医院提供了员工宿舍让我有个栖身之地。员工宿舍就建于医院的范围内,步行5分钟即到。可想而知,我每日都睡到自然醒,还可以享用丰盛早餐,再慢悠悠地走路上班,下班时也不必困在车龙中,有了充足的时间做运动等。当同事都在关心何时学校假期,车流量减少,可以缩短通勤时间时,我都难以想像两者的关联性。那时,我只在周末才驱车到市区买食材及日常用品,平均3个月才添一次油。父亲得知后,都会提醒我要不时发动汽车引擎,免得因少驾车,而影响了汽车功能。那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9个月。 最大化地利用开车时间 尔后,我申请了工作调离,计划到A市的某个诊所就职。一直以来都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我开始肆无忌惮起来。那间诊所刚好有空缺,心想调派到那里可说是十拿九稳,在没有深思熟虑下,我就在A市买了间房,距离那家诊所大概有10分钟的车程,虽然无法步行上班,但已经算很好了。我开始幻想未来的生活,新的工作岗位,属于自己的小窝,这一切似乎多么美好。我握着一手好牌,沾沾自喜着,殊不知上司的一则信息,让我猛然从美梦中惊醒。在经过一番会议后,我的工作地点出现了更动,从A市换成了B市,离我的新房有一大段距离。我急忙上网搜查通勤时间,得知来回将会耗时两小时后,就鼓起勇气联系上司,为自己争取较近的诊所。上司似乎见惯不怪,只是劝我耐心等待,未来还是有机会调派到A区,毕竟几位前辈已经对A区的空缺虎视眈眈多年,先到先得,较为公平妥当。我自知身不由己,只好接受这样的安排。 从此,在这陌生的城市,在这川流不息的车流里,有个战战兢兢的女子,带着生疏的驾驶技术坐上了白色轿车。她紧握着方向盘,默念着“阿弥陀佛”,以时速60公里的速度往目的地驶去,天还未亮,街灯却准时地在早上7时熄灭,红绿灯的光照映在她的镜片上,她专注的神情夹带着丝丝害怕,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闯。一日复一日,慢慢地,她的车速加快了,双手不再紧握方向盘,有时还会忘了诵念佛号。她开始欣赏沿路的景色,有火红的日出、开满粉嫩花朵的风铃树、蔚蓝的天空、穿透枝叶缝隙的光束等等。就在这个时候,她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一日24小时,我竟然花了两小时通勤,有时还会因为塞车而被拉长,真是太浪费生命了。如果通勤的时间缩短,我就可以拥有更长的睡眠及备餐时间,从容不迫地上下班。此外,添油的次数增加,也意味开销变大,如果日后RON95汽油开始实施针对性补贴,日子便会更具挑战。想要调到A市诊所的心如气球般越变越大,我一度以为即将成功,带着希望的气球可以升天,划过天际,无奈最后一场空,气球最终泄气,变得干瘪。为了改善现有的状况,我想到了几个办法。想要省时省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在B市居住。诊所没有提供员工宿舍,但临近的医院却有,只是不开放予非医院员工。我有个同事得以破例住进员工宿舍,也是因为在上班的路上过于疲累而出了车祸,这才让管理层得以通融。这是个特例,谁也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得到居住权。那就在B市租个房间?但一个月的租金远远超过了省下来的车油费,不划算。我找了几个也住在A市的同事,想要拼车上班,但最后却因为各种因素无法达成。 既然如此,我只好善用通勤的时间了。有什么事是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做的呢?最简单的就是听广播了。如果对正播放的节目不感兴趣,我就会听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有时候,思绪紊乱时,我就会关掉收音机,在车里有限的空间内,边驾车边梳理思绪及调整心情,回到家后,就感觉好多了,可以直接从工作模式切换成居家模式。最近接触了播客,让我在通勤时多了个选择来增加生活的趣味性。有时被困于车龙之中时,我也会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总好过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中。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对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广播节目的访谈、谈话性节目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及加强了批判性思考,让我可以透过不同的角度剖析课题。在与人交谈时也有更多的话题,并可以侃侃而谈。这是在偶然中发现的变化,让我开始反思,日常生活中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分一秒。上天给予了人类五官,必有其道理。倘若开车时无法捧起书籍、手机来获取资讯、知识,那就派双耳出场吧!这意外的收获让我感到无比惊喜,不禁感叹有失必有得。 在漫长的人生中,有很多事超出了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但我们总是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它们。无论是辞职,转换岗位也好,抑或是接受事实,想办法善用时间,让自己的收获最大化,这些都是可行的。转换一下思路,在生活的缝隙随手种下一颗种子,开花结果之日必定让你感到惊喜。
3星期前
砂拉越政府于今年(编按:指2024年)开始实施智轨列车大工程(ART),为2027年的东运会做好准备。自从工程开始进行,这就成了古晋人的饭桌话题,毫无疑问,ART将会对我们未来的日常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成为发达城市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从敦拉萨路到福州路一带的绿岛,约四、五公尺高超过树龄20的大树连夜拦腰斩断,沦为树墩,上半身则被一个个平放在路边。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我在这些树的见证下长大,见到如此的画面也难免感到惋惜。 大树被砍而感到心疼 回想儿时和家人一起出外购物,我总会盯着树皮的纹理看来消磨时光。去的路上在看,回来的路上还在看,看得入迷。那时透过车窗看见的树,在我眼里是如此的高大和震撼,它静静地矗立在哪里,带着一种沉默的自然美。 每当聊起ART,总能听到不同的想法,有人对大树保有强烈的情怀,他们都为从小看到大的树感到遗憾;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避免了在刮风下雨时老树倒下的风险,属百害而无一利。大自然与人文发展始终难以取得平衡,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身为在读生,学校C楼侧边的老树不知何故被砍掉,失去了树叶的遮挡,阳光直接照射进来课室,时常让我汗流浃背地上课,马路上的车辆吵杂声更是让人烦心,只因少了树木的遮挡与吸音。从长远来看,项目落成,当地人又多加使用的话,碳排放量确实能大量的减少,也算是达成了ART的环保意义。不过就目前来看,人们在塞车的情况下,车子没了树荫的遮蔽,大家只能遭受阳光直接的暴晒,在酷热的天气下尤其难耐,难免感到不悦。 记得有次,我妈把坏掉的车子拿去送修时,偶然和修车师傅聊起了ART,没想到彼此因为对这件事的观点不同而起了小争执。她为这些陪伴大家成长的大树被砍而感到心疼;修车师傅则认为这些树只会造成交通堵塞,结果反倒是修车师傅和他的老婆在吵架,发现不小心点燃了导火索的妈妈只好乖乖闭上嘴巴。听妈妈说完,我哭笑不得。老人们的争吵在以前的我看来根本没必要,现在的我看来竟是如此的滑稽。 我和我妈打趣道:“列车沿路一带的毛小子说不定会打起歪念头逃学,乘坐列车到附近的Vivacity或是新欣广场游荡,到时就会乐见这些乳臭未干的少年被老师们带回学校处置。”城市的进步往往伴随着隐性的社会问题,届时可就要交给未来的我们去解决咯。 总体来说,ART计划见仁见智,无关谁对谁错,一切取决于看事情的角度。 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当列车行驶在这片曾经的绿地上时,往窗外看去是繁华的城市景象,我会向座位旁的孩子们述说着这条列车下,关于那排大树的故事。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当把“正能量”和“负能量”放在一起时,很多人会认定为它们就是对立的关系,就如水火不能交融一般抗拒负能量。可对我而言,正能量和负能量却是共同体。 现今网络充斥无数的心灵鸡汤,就好比人人都能写上一笔,满满的正能量名词、名句都能信手拈来。有些甚至可每天都来上一篇满满的鸡汤文,让人每天都站在光明顶般地耀眼。到底这些人是真正的从生活中领悟而得到正能量的启发,还是只在营销自身呢?如是后者,在我看来这些鸡汤文都只是空洞的话题。尤其是网络盛行的“咕噜”们,更是把正能量这个词宣扬成让人们觉得,但凡出现任何负能量就是自己有很大的问题,于是羞于自己有负能量的一面。可他们这群人真的就没有负面的时候吗?可能他们有得更多,只是不展现于人前罢了。 接受摆烂的自己 回到最初的根本,实际上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是我们的情绪体现。一个人不会只存在于正能量当中,很多时候的正能量也都是从负能量的参悟而转换得来的。 就好比我,由于孩子是癌童,我也是被迫在那个充数着忧愁、焦虑、灰心、绝望等的负能量洞穴里,让自己一次次的爬出来,越爬越快。以前也很抗拒负能量的出现,会像催眠似的告诉自己:要像一个战士。而如今知道,如果一直把情绪只维持在巅峰,就是失衡的开始——身心会感到巨累,心灵也容易被吞噬。反之,接纳负能量的存在,也接受可以摆烂的自己,从而管理这些情绪,找到情绪出口,才更容易得到疏解。 自身经历让我学会把不重要的欲望和期望摒除或降低,只专注于我认为重要的人和事物上,生活也就简单得多。在天平里属于正能量的秤盘,自然也会比较容易平衡或高一些。但是,负能量的秤盘依旧会一直在拉扯着。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允许它的存在并接纳它,有如太极般地调和,任其能自然地转化为我们成长里的动能,也是自然规律吧。
3月前
3月前
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戴起了眼镜。但如果要追溯到哪一个年纪开始的,记忆却已模糊。若以10岁为起点,到目前也已超过30年。 还是小孩的时候,换眼镜这件事总不那么容易顺遂。家乡是没有眼镜店的小镇。通常我们都会全家出动,浩浩荡荡出发至大约50公里之外大城市里的眼镜店。旅程的欢乐程度取决于换眼镜的原因。假如把换眼镜形容成一场灾难,那么起因就可以是天灾(例如,近视加深)或人祸(例如,眼镜被折断)这两大类。前者而言,从一开始爸爸妈妈是和蔼可亲的,旅程也许还会穿插一些商场购物的行程,或顺道探访在城里的亲戚。至于后者,甭提损坏眼镜后先惨遭的打骂念叨,旅程往往就是速战速决。但无论哪一类,终究还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与付出。当自己开始赚钱后曾经迷惑于各种各类的镜框镜片,直至有生活的阻力后才觉得这笔开销能省则省。 自己舒服时 最自在最自信 一直觉得眼镜这东西是虚幻世界里很微妙的物品。它可以很平凡不起眼,但又可以是举足轻重的东西。少了它,很多画面看起来就少了那么一点丁的平衡感。想像《Men in Black》这电影系列里的黑衣警探只是穿了黑色西装但没有墨镜会是如何。在《Breaking Bad》里饰演化学老师的布莱恩·克里斯顿,眼镜就成为他为人师表的刻板印象。当然后来的故事,眼镜下的眼神就另当别论。论漫画的话,想到的会否是那个绑着蝴蝶结,突然来个凌厉的眼神并推一下眼镜,镜片还要是会呈现闪光,接着就破了案的柯南。还是,哪一位拿下眼镜就会射出镭射光的超级英雄?当然,也没有忘记超人没披上披风的时候也是戴眼镜的上班族。 影视世界的编剧也总喜欢让眼镜变成拥有魔法的物品。戴上眼镜的小子往往温文尔雅;脱下眼镜后的斯文人却可以刹那变成变态杀手。戴上和脱下眼镜的女生总会有个反差——要不从呆萌邋遢的人变成眼睛会说话,连眼珠里也有星星;要不就从严谨干练的角色,拿下眼镜后仿佛也移除了武器,变得完全没有杀伤力。 现实里当然会有似曾相识的例子。中学时期戴厚重镜片框框的女孩,出来社会舍弃眼镜后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说件很羞愧的事,我曾经因为这个“没有眼镜会变美”的迷思,年轻时只要有需要“盛装化妆”出席的活动都会换上隐形眼镜。可是东施效颦,有些事情并非只是有无眼镜就能改变的事实。后来才知道,学会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出席,其实最自在也最自信。 话说最近,在某部韩剧里,男配角总喜欢用中指把眼镜往上推来乔正它的位子。看到那动作的时候,我总会心一笑。心里纵然知道这动作不礼貌,但也好想可以在生活不如意时来这样一次,假意且狠狠地用中指把眼镜推上去后,抬头挺胸,大步阔前。
3月前
据说古希腊底比斯有个女首狮身的怪物,经常阻拦过路行人说谜语。若是说不出谜底的,就会被吃掉。有个谜语是:“什么东西早晨用4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晚上用3条腿走路。”最后,这个谜语被一个叫挨迪帕斯的人揭开了谜底,他对怪物说: “答案是人类。因为人生有3个阶段,小时候我们用双手双脚在地上爬行,长大后我们用两条腿走路,年老时步履不稳,我们得握一支手杖。” 不错,埃迪帕斯答对了!怪物听了之后,气急败坏地就从山坡上骨碌骨碌地滚了下来,活活摔死了。据称这则传说乃是出自荷马的史诗里。 真没想到手杖与老人竟然有这么“亲切”的关系。 “咦,你不用拿手杖了?太好了!看到人家手里拿着手杖,总觉得怪怪的。”有天在早市里遇到一个老相识,她一见我两手空着,关心地问,我回报一个不置可否的微笑。自去年动过膝部手术后,为了行动上的方便,有过一段时间,手杖不离身,一是担心跌倒;二是怕被人撞到,无形中手杖成了另类的“护身符”。 说真的,第一次拿着手杖在公共场所出现时,心里多少有点别扭和不自在。对一个平日不敢说健步如飞,但行走自如的我,一时难以适应。可是,我必须借助它才能尽快恢复行走的功能,幸好心理很快就平复、接受了。而且发觉手拄拐杖的人,还可以得到不少的便利和优待,无论是排队或是搭乘公共交通。上车时,若是车间客满,总会有好心人“醒目”地让座,尤其是看到我这么一个满头白发,又扶着手杖的老人,恻隐之心总是随时出现的。 手杖是古代文化之一 在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作品里,常不乏手杖的描述。例如杜甫〈暮归〉中的“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仗藜。”,苏东坡的〈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原来写自己用拐杖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化特色。古人常用手杖作为行走的辅助工具,至今依然。细看一些山水写意画,也不乏穿插手扶着手杖的老者,虽然看不清面目,大有画龙点睛之妙。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年长者,常借助手杖保持身体的平衡,手杖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恩物。有支手杖傍身,心理上确实笃定很多。不过,也发现周边一些年长者对手杖相当抗拒,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肯拿手杖,尤其是出现在公众场合,认为有失体面,担心接触到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我在香港时,发现随处都可以看到拿着手杖的长者,其实这纯然是一种心理作祟,谁在意你呢? 手杖,被视为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例如权势、威严和智慧等。在一些旧西方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所谓绅士,穿戴笔挺、昂头挺胸,手拿手杖,威风八面、气势昂扬,手杖,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种饰物,也代表着权威和地位。这倒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两个最具代表的女性,《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贾母。当她们不高兴或有所指示时,就会将手杖狠狠地在地上噔噔两下,表示自己的愤怒与不满,站在一旁的,噤若寒蝉,俯首听令。当然,她们所持的,并非一般的手杖,而是精制的,上头不仅雕龙刻凤,还加上其他的饰物,甚至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目前的手杖,无论是设计或材质,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轻巧之余,携带方便。例如有用木材的、铝合金的、碳纤维的、塑料的、不锈钢的,真是琳琅满目,当然,价钱不一,任君选择。现在的我,虽已弃仗不用,然而,一旦外出远门,还是不忘将手杖折叠起来,小心收进包包里,以防万一。
4月前
5月前
海浪永不知疲倦地冲向沙滩,一次又一次扑向那片金色的沙地,带着细腻的低语。它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诉说一段遥远的往事。每一次浪花的拍打,都是一封情感的信笺,发自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寄给沙滩。它希望沙滩回应它的呼唤,但沙滩只是沉默地躺在那里,静默不语。海浪已经习惯了这种单向的交流。它曾经愤怒,曾经质疑,也曾经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沙滩依然固守着它的宁静。风吹过,卷起细沙,沙滩看似无动于衷,却在某种不易察觉的变化中,回应着海浪的每一次拍击。 岁月流逝,海浪带着愈发复杂的情感涌向沙滩。它不再仅仅是带来水珠的冲击,还夹杂了愤怒、失落和期待。每一次的拍打都似乎在向沙滩倾诉着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它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冲击都被沙滩静静地接受,却从未被真正回应?随着时间推移,海浪的情感愈加波动。它变得急躁,带着怒火和不安,用更大的力量去冲击沙滩。每一阵风暴都是对沙滩的考验,而沙滩始终默默承受,从不回击。它知道,海浪的愤怒源于对被忽视的恐惧,源于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黄昏,海浪放慢了节奏。它不再带着愤怒和焦虑,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轻轻地拍打着沙滩。那一刻,它开始明白,沙滩的沉默并非拒绝,而是一种深沉的包容。沙滩没有用言语回应它,但每一次的触碰,都是在告诉海浪,它的存在是被接受的。海浪意识到,风波并非一味的冲突。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要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彼此的成全。沙滩的安静和耐心,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海浪的每一次到来,沙滩都在默默接纳,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适应海浪的冲击。 从此以后,海浪和沙滩达成了一种默契。它们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共同存在。每一次潮汐,海浪都带着温柔的触摸,沙滩依旧静静地接受。它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冲突和争吵,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默契的共鸣。日复一日,海浪与沙滩在彼此的互动中找到了平衡。日出时,海浪的光辉洒在沙滩上,仿佛为沙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日落时,沙滩静静地承载着余晖,等待着海浪的再次到来。它们的对话温柔而细腻,仿佛在讲述一段永恒的私语。 风波过后,海浪和沙滩在时间的流转中找到了彼此的平衡。它们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存。海浪不再感到孤独,它知道沙滩始终在倾听它的诉说。沙滩也不再感到压迫,它明白海浪的每一次到来,都是一种温柔的问候,一种无声的抚慰。这种平衡是脆弱却坚韧的,就像人生中的风波,经过起伏和波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解。海浪与沙滩的私语,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包容与成全的象征。每一场风波,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如何在纷扰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 【作家点评/若涛】 以景喻人,观察入微。作者用景物变化对应人际关系的演变,写得丝丝入扣。如果能引入一对人物(可以是父女、朋友、恋人或其他),用景物衬托两人的关系变化,会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
6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11月前
世事都有两面,其间有个过渡地带,叫做平衡。懂得平衡,心存正念(mindfulness),放下执着,没有过不去的坎…… 据说早在东汉时期,文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把人分为“九品”,也就是人有三六九等分的来源。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极其严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有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区分。时至21世纪的今天,此等想法仍然深植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 人人生而平等,终究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就如实现性别平等和男女平权的议题,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句经典:“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或多或少暗示人是不平等的生命体。我所理解的幸福是出生于良好家庭,天资聪颖,在有爱的环境长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父义母慈,兄友弟恭,三观正确,人格健全。一个人从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以致长大成人,必须经过多少试探与磨难,但在成长过程中,幸运的人必然比不幸的人少走许多弯路,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是什么让一个家成为幸福或不幸的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尾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拥有当时大多数人无法享有的幸福,她的悲剧源自她不安于室,背叛了婚姻和家庭,最后作者以审判的方式让她命丧火车下。反过来说,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世事都有两面,其间有个过渡地带,叫做平衡。懂得平衡,心存正念(mindfulness),放下执着,没有过不去的坎。 [nonvip_content_start] 除了基因和成长背景,心理韧性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先天条件不足,可以透过后天的努力来养成。古代人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子弟,为了不被命运所摆布,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现代人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然而教育资源是一座金字塔,竞争激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爬到顶端。就算真的上了顶端,也不一定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教育的重要母庸置疑,看看保罗和彼得这两位大使徒便知差别在哪里。圣经共66卷书,旧约39卷,新约27卷中有21卷是书信,单单保罗就写了13卷,而彼得只写了《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为什么呢?因为保罗出生在罗马,在知名律法师迦玛列门下受教,有学识有能力,而彼得是加利利伯赛大的渔夫,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不过,他有灵性,也是12门徒中第一个认出耶稣就是基督的大弟子。 自己的人生自己掌舵。每个人都有一艘慢船,载满希望和梦想,目标是幸福的彼岸。在波澜壮阔的生命汪洋中,可能会遇到暴风大浪,遇到不可抗力或意外,只要坚定方向,终必抵达目标。幸福在哪里?其实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心里。
11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