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极端天气

1天前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气候变化影响各领域,最严重的是打击农业带来粮食危机,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表示,气温升高、不确定的季候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水灾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将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歉收和粮食减产。 气候变化影响各领域,最严重的是打击农业带来粮食危机,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表示,气温升高、不确定的季候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水灾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将会导致农作物产量歉收和粮食减产。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回应专案小组时表示,极端降雨可导致的水灾,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减产、损害农作物和牲畜,也导致海水渗入田地,影响土质,而干旱和高温除了减少农作物、牲畜和水产的产量,虫害威胁也会增加。 该部说,2022年至2024年初,水灾和暴风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20万令吉,包括牲畜死亡和基本设施受损,政府也向受影响的业者支付60万2000令吉的赔偿。 落实数措施减冲击 为了把天灾带来的影响减至最低,农粮部与各有关当局鉴定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农粮部与大马兽医服务局已鉴定了降低气候变化对禽畜养殖影响的措施,包括与国家天灾管理机构(NADMA)合作,在天灾发生前后及发生时拯救动物的方案、提供天灾时处理动物的手册,供应饲料、药物及治疗等援助。 该部也意识气候变化增加水产养殖的管理成本,也降低生产力,为此透过渔业局落实多项长短期措施,如鼓励业者减少放养密度、将养殖笼移至更深的水域、持续提供技术咨询、一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通知业者展延养殖及研发耐气候变化的品种。 研发抗气候变化的水稻品种,如耐盐碱、耐旱、耐水灾和早熟品种,是马来西亚农业与发展研究院(MARDI)目前其中一个焦点。 未来几年引入新品种 该研究院预计未来几年内引入新品种,如耐盐碱品种(2025年)、耐旱品种(2026年)、早熟品种(2027年)和耐水灾品种(2028年)。 农粮部指出,耐盐碱品种针对沿海地区暴露于海水溢出的水稻种植区、耐旱品种针对容易发生干旱的地区,耐水灾品种则针对容易发生水灾的地区。 “早熟水稻品种有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潜力,也提高生产力。” 该部说,持续研发品种能生产出遗传更好、与众不同的各类配种,除了适应环境变化,还能确保可持续生产及食品安全。 MARDI也正进行有关营养管理、杂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研究。 雪隆与极端天气“赛跑”水灾区加快修砍树 雪兰莪和吉隆坡是最常发生闪电水灾的地区,雪兰莪州政府已密切关注预计会登陆的拉尼娜现象,吉隆坡也增聘承包商,加快砍老树和修树枝的速度,和极端天气“赛跑”。 今年5月7日,吉隆坡苏丹依斯迈路凯煌酒店前一棵大树在风雨中倒下,压毁17辆车和夺去1人性命及伤及2人,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怪风吹倒树木掀起屋顶的事件,但天灾并没有休止符,政府又要为9月可能出现的拉尼娜现象(La Niña)做好防范。 制定老化树木相关指南 首相署(联邦直辖区)部长扎丽哈在倒树事件后指示吉隆坡市政局砍伐城市周围高风险的树木,同时改善树荫管理计划,并制定与老化或高风险树木相关的新指南。 市政局6月杪已针对树倒问题成立特工队,召集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景观设计师协会、森林研究院、树艺师协会等专业团体等多个团体开会商议,政府机构如联邦直辖区局、国家景观局、警方、消拯局以及吉隆坡民防部队,环保组织也会加入特工队。 此外,吉隆坡市政局决定增加承包商,驻在不同国会选区,更迅速及有效地解决树木问题。据悉,市政局已安排吉隆坡11个国会选区代表与承包商会面,汇报相关事宜。 吉隆坡市政局咨询理事会成员黎正兴透露,市政局与19个承包商签署合约,一旦有倒树可立即修砍,确保长期维护市内的树木。 他受询时指出,每个选区平均分配两三个承包商,据悉每个承包商每年报酬为100万令吉。 赖俊权:申请砍树程序繁杂冗长 甲洞区国会议员林立迎助理赖俊权也说,修砍树木一直以来面对缺乏承包商及人力不足问题,增加承包商就可以解决排队等承包商采取行动的问题。 “(申请修砍树木)程序比较繁杂冗长,需要呈交详细报告,如说明树木的树龄、健康等资料,每砍一棵树须获得部门主任核准,申请修砍树木必须等上一段时间。” 赖俊权以甲洞区为例,去年7月大风雨造成区内多处树倒,但将近1年了,由于承包商人手不足,一些地方还有手尾未收拾干净。 灵市厅采5初步措施 八打灵再也市政厅采取五大初步措施,包括预防式修剪枝桠、附加评估、重新植树、监测气候、以及加强根部结构。 八打灵再也市政厅园艺绿化城市组主任峇鲁扎曼回应时指出,当局赶在雨季来临前修剪较弱或枯萎的树枝,减轻树干的负担,也会对路边、行人道或其它危险地点的树木进行附加风险评估。 “每当砍伐一棵树后,我们会重新种植更能抵抗风雨的树木,也会使用技术加固根部。” 他指出,路边的树木除了树种要选择耐久、低保的种植,也得经常保养、修剪、检查和评估、教育社区保护树木、针对危树要投报。 加强训练及备足资源雪消拯局提前部署应灾 送走干旱的厄尔尼诺之后,极有可能迎来多雨的拉妮娜,雪州消防及拯救局助理局长阿末慕克里斯表示,他们已提前部署应对极端天气带来强雨所引发的水灾,准备好资源和加强救援队的灾难训练。 他受访时指出,根据水利灌溉局(JPS)的数据,雪州共有52个热点地区被列为随时可能发生水灾。 建前沿观察点以迅速救灾 他说,当局已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和共享数据鉴定了水灾黑区,一旦水位超过警戒线,当局会在战略位置建立前沿观察点,好让消拯人员迅速抵达现场。 他表示,人力和后勤方面也有一系列策略应对灾难,包括提高消拯人员的技能,确保每间消拯局至少80%消拯人员可熟练操作救生艇,以及冻结消拯人员的假期,确保有足够人力救援。 “当局也会增加更轻、更小、更适合城市洪水救援的救生艇和配备,如成人和儿童的个人漂浮装置(PFD)、照明设备等。” 他说,当局已对官员进行事故现场指挥系统(ICS)强化培训,确保应对天灾时有高效管理战略行动计划,也会展开安全醒觉活动。 吸取太子园严重水灾教训研究短时间救援策略 2021年12月沙亚南太子园发生的严重水灾事件后,让当局决心采取数项措施,确保未来再度发生天灾时,救援行动顺利进行。 由于当地人口密集,加上邻近消防局人力和资源有限,导致疏散居民过程相当困难。 阿末慕克里斯指出,经历那场严重水灾后,他们已更新沙亚南太子园地区的研究,特别是鉴定地形、房屋类型、水灾期间可能被切断的道路、通往红区的路线等,以便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提供救援援助。 “当局会增加沙亚南消拯局的救生艇数量,包括救生配件,如PFD等。” 建立有系统沟通计划 他说,当局也会建立有系统的沟通计划,供传达最新讯息,包括使用点对点和业余无线电的替代通信计划。 “若水位超过警戒线且持续上升,当局将进行初期巡逻,呼吁居民撤离。” 他说,当局也将提前进行协调,派遣救援队到现场,另外与其他救援机构一起开展灾难训练,无论是实践训练还是桌面式训练(Tabletop),以提高救援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隆消拯局:消拯员身心俱疲极端天气加剧救援难度 极端天气让各种天灾无预警的发生,紧急事故的激增,让消拯员不仅身心俱疲,更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重负。 吉隆坡消防及拯救局助理局长法达受访时,坦承极端天气意味着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更为复杂的是,极端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救援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变得尤为困难。信息不畅、沟通受阻,都为救援工作增添了更多的变数与挑战。” 他指出,目前气候骤变,如暴雨造成严重水灾、酷热天气引发森林火患,消拯人员出勤次数增加了。 面临不同事故健康威胁 他分析道,消拯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面临多种挑战。首先是受到极端天气的直接影响,如热浪可能导致热衰竭、中暑和脱水,削弱消拯人员的身体和心理能力。 “而极寒天气可能导致冻伤和体温过低,降低消拯人员执行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他指出,林火肆虐不仅考验消防员的勇气与毅力,更对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如滚滚浓烟使空气质量恶化,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对肺部构成摧残,引发呼吸系统与肺部疾病的风险增大。 因骤雨引发的严重水灾也让消拯人员在救援时面对诸多挑战,比如交通受阻,道路被水灾损坏或阻塞、倒树或建筑物残骸,让消拯人员难以到达现场;灾场恶劣情况也可能损坏救援设备和车辆,进一步降低了救援行动的效率。 针对这些挑战,吉隆坡消拯局已采取多项措施和训练来应对极端天气紧急情况。 定期接受各情景训练 法达指出,消拯人员如今定期接受包括森林火灾、水灾和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情景的训练,以确保他们能够应对真实情况。 此外,他们配备了适当的装备来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包括用于抵御高温、严寒和有害物质的个人防护装备。 消拯人员还与气象机构合作,一接收极端天气的预警信息,就即刻做好准备并拟定应对策略。 “消防局还定期更新安全协议和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消拯人员了解并遵守最新的安全措施。此外,我们与其他机构如警察、救护车服务、吉隆坡市政局和民防部队紧密合作,以确保在执行救援行动时有效协调。” 相关文章: 极端天气来袭!(一)| 南涝北旱湖见底 极端天气冲击各行业 极端天气来袭!(二)| 提早掉果 湖水干枯 鸡蛋减产 稻米歉收 极端天气扰乱生态 极端天气来袭!(三)| “雨城”雨量剧减湖枯干 太平不再山明水秀 极端天气来袭!(四)| 送走厄尔尼诺 拉尼娜或来访 旱涝交替 悄悄叩门 极端天气来袭!(五)| 专家:建绿化带植被区等 做好绿色城规 抗衡暴雨
8月前
自然生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大自然似通过各种气象作出抗议,极端天气带来的天灾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考验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报道:张丘艳、吴雪儿、连俊杰、陈佩莉、苏俐婵 摄影:陈敬晖 自然生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大自然似通过各种气象作出抗议,极端天气带来的天灾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考验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由于气候变化,暴雨和强风越来越频繁,强度也越来越大,有关当局可透过管理和维护树木、城市规划、观察和预报系统及结构支撑,防止或减少树木倒塌的风险。 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树种 UCSI大学科学外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院(IISDS,*注)院长丹斯里扎克里阿都哈密教授指出,有关当局需定期修剪树木、采用正确的种植技术,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树种,如更能抵抗强风和暴雨的树种,有效地减少树倒的风险。 他说,将绿色基本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中,包括建立绿化带、公园和植被区,可起到防风作用,减少强风带来的影响。 采可渗透路面减土壤流失 他也建议在树周围建立树根保护区,防止根系受破坏,削弱树木的稳固性,并在行人道和其他城市基本设施使用可渗透的路面,减少树根周围的径流和土壤流失。 “我国也面对海平面上升的重大挑战,海平面上升对低洼沿海地区带来威胁,可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和基础设施损失。 我国的天气越来越热是有根据的,从1969至2019年,平均温度每10年上升0.14摄氏度。 他表示,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高温相关的疾病和压力,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健康问题的人及弱势群体的感受更大,也会增加制冷需求,导致能源消耗更大,并可能为能源基本设施造成压力。 加强民众科学认知免恐慌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气候活跃分子或媒体夸大其词制造恐慌? 扎克里坦言,激进主义有时会使民众舆论两极化,一些人会认为激进主义者过于夸张或具政治目的。 “气候活跃分子经常使用强烈且紧迫的语言表达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虽然目的是鼓励民众采取行动应对,但有时被认为是制造恐慌。” 他说,民众对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认知有差距,在没有知识基础下,才会容易认为气候变化被夸大了。 所以加强民众的教育、确保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及透过有意义的方式让社会参与,有助于弥合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技术财务能力有限阻落实气候政策 扎克里说,尽管政府在第12大马计划中制定气候变化的政策,但专家认为政策执行和效果具挑战。 “第12大马计划设定高层次目标,但缺乏详细的落实计划,难以评估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有严重的结构性制约,包括技术和财务能力有限,阻碍有效落实复杂的气候政策。从计划过渡到可执行的工作计划,仍是严峻的挑战。” 他也说,各政府部门和机构需要协调,否则职责差异和重叠之处或将推迟或阻碍进展。 明年任主席国应领导东盟应对气候变化 大马将在2025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扎克里认为,我国应该把握机会领导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也可扮演角色如成为区域领导和协调、推广再生能源、为东盟成员国提供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增加抵御灾难的能力及促进政府私人合营,投资绿色科技和设施。 扎克里说,我国可敲定并落实气候变化法令、强化政府机构及倡导气候变化议题等举措,为明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做准备。 注:IISDS是连接东盟和其他地区科学领域与决策者的智库,专注于环境外交、全球卫生、粮食安全及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推动与维护,促进永续发展研究并举办相关培训活动。 气象局:天气警报仅给提醒劝告民众须提高防范意识 面对极端天气来袭,气象局能够做的就是向民众发出天气警报,定期与有关当局开会给予提醒和劝告,例如雨季时,有关当局需确保沟渠排水顺畅和修建树木。 大马气象局(行动)副总监拿督莫哈末希山博士表示,气象局透过官网、各大社交媒体、海报等,分享天气及相关建议,也走入校园举办展览和讲座,努力提高民众的意识。 “但民众是否接受和遵循这些建议,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已努力提高民众的意识,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我们也无能为力。” “气象局不是神” 天气预测难100%准确 提及有民众认为大马气象局的天气预报不够准确,莫哈末希山强调,气象局并不是神,只能依靠科学及数据进行预测,天气预测自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他表示,创造天气预报模型时,需以公式化处理,反观天气是无序及存有许多未知数,没有模型能做到完全准确的。 莫哈末希山说,在我国出现的雷暴就像爆米花一样突然而来,通常持续一小时左右,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无法提前预测这种短暂但剧烈的天气现象。 全球上百种天气预报模型 他指出,全球有上百种天气预报模型,每种模型都有局限,给出的天气预测各异。 他说,大马气象局有本身的模型,会根据数个天气预报模型比较后,再从风速等各指标作出判断才发布预测。 他知道有网民会采用某个天气预报模型预测的天气,上传至社媒分享。然而,他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些人分享的是天气预报模型当时所预测的天气,事实上,天气是变幻莫测的,需不断更新资讯。 模型仅助预测工具 “模型只是一个协助预测的工具,人类的知识还没到达精准预测天气的水平,所以气象学中有混沌理论。” 他说,气象局网站的nowcasting预测3小时以内的天气就非常可靠,该局会将预测提供予国家基建公司、大道公司及国家能源公司,以便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预防措施。 他解释,这不像其他地区的天气系统可维持数日、移动数千公里,容易被侦测。 “除非在季候风季节时,如东北季候风和西南季候风,我们可以提前预见,气象局也会提前发出警报。” 气象小知识: 厄尔尼诺致高温 拉尼娜带来洪水 厄尔尼诺El Nino(男孩或圣婴)是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环境出现气象变化。它与南方振荡(Southern Oscillation)关系密切,两者合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ENSO)。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东部的海水温度相对较冷,赤道西部的海水较暖,形成“赤道温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会带来极端天气。 然而,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女孩或圣女)正好相反,它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常出现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两种现象都与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洪水在内自然灾害相关。 2021年1月拉尼娜现象带来异常气温,平均温度低至23度。 相关文章: 极端天气来袭!(一)| 南涝北旱湖见底 极端天气冲击各行业 极端天气来袭!(二)| 提早掉果 湖水干枯 鸡蛋减产 稻米歉收 极端天气扰乱生态 极端天气来袭!(三)| “雨城”雨量剧减湖枯干 太平不再山明水秀 极端天气来袭!(四)| 送走厄尔尼诺 拉尼娜或来访 旱涝交替 悄悄叩门 极端天气来袭!(六)| 农粮部:极端天气致减产 研发抗气候变化稻种
8月前